行道樹的種植與施肥都要注意那些?
發布日期:2018-10-10 作者: 點擊:
行道樹的種植與施肥,大部分行道樹先天條件都不是很好,樹穴偏小,土質較差。四周有鋪裝或混凝土、易積水。解決方法在樹穴底部打1個至4個深2米左右寬5厘米至10厘米的深孔,灌入珍珠巖,解決樹穴排水問題。種植時注意種植土的密度,土壤密度高,不易積水,所以建議用二次沉降法種植。施肥有多種方式,可以鋼釬打洞,稀釋活力素根部進行澆灌;或者鋼釬打洞,灌入高效肥;還可以打入釘式復效肥。不重視灌木成活率 施工中往往比較注重喬木的成活率,紫杉樹苗但事實上灌木也存在死亡,只是由于價值沒有喬木那么高,所以忽略了。解決方法在購買灌木時也要嚴把驗收關,對泥球破損的應退貨處理或種在不顯要的位置,便于今后加強養護。
種植區域的地形要飽滿,以饅頭形為佳,既提高了色塊的立體感和觀賞性,而且避免種植后因積水而死亡(有旱季的地區不一定要作地形處理)。當來苗數量過多來不及種植時,應將金葉女貞等帶不住泥球的苗木先種植。紅豆杉樹苗種植前盡可能細的平整土地,再用小工具,盡量不要用鐵鍬,并根據植株土球高矮挖穴下種。種植過淺,下雨后,土球會暴露在外,不易保水,容易死亡,但也不能過深,栽植過深,東北紅豆杉樹苗地溫較低,樹苗不易發芽,且不易發新根。裸根苗栽植時可高于樹苗原土痕3厘米至5厘米,帶土球的樹苗則應和土球上表皮平齊或略高出土球2厘米左右。為了減少澆水后沉降,防止栽植后苗木下沉過多,回填栽植土時應進行分層回填,而且每層都應用腳踏實。栽植時注意密度的控制,以免種植過密而死亡或長勢不佳。栽植后馬上澆足澆透頭水,一周后澆二水,再過10天后澆三水,此后可根據當地氣候情況和土壤墑情澆水,堅持土壤八成墑情況即可。